1943年
|
8月5日在香港出生。太平洋战争爆发第3年。 |
1943年
|
日军占领香港,人民生活困苦,随父亲母亲回普宁大长陇家乡。 |
1945年
|
日本投降。 |
1948年
|
父亲与母亲带着年幼的子女,翻山越岭,徒步至香港一家团聚。 |
1947
至1952年
|
童年,居家,帮助家务。 |
1953年
|
考入香港“新天彩潮剧团”,开始接受潮剧的基本功训练。 |
1953至1955年
|
学艺。 |
1956年
|
三年学艺期满,开始登台演出。 |
1957年
|
为粤语电影配译潮语。 |
1958年
|
继续为粤语片配音,以任剑辉、罗剑郎、林家声等名角配音为主。 |
1959年
|
开始学习拍摄潮剧电影,物色剧本并研究剧情,揣摸人物性格,做好拍片准备。 |
1960年
|
开始拍摄潮剧电影,第一部为黑白电影《后母心》,继而再拍《扫窗会》、《包公会李后》、《碧玉簪》、《严兰贞》、《孟丽君》、《三告状》等。 |
1961年
|
加紧排练,以拍摄新的影片。 |
1962年
|
为拍摄彩色影片作各项准备。 |
1963至1965年
|
拍摄彩色电影《李子长》、《美人蟹》、《洛神》、《牡丹亭惊梦》、《真假金牡丹》等片。 |
1966年
|
首次随“新天彩潮剧团”赴泰国访问演出,轰动大曼谷,观众每场挤得水泄不通。 |
1967至1970年
|
先后至新加坡、马来西亚及泰国等地巡回演出,得到南洋观众赏识,扎下深厚的观众基础。 |
1970年
|
和许招源先生结婚。 |
1971年
|
长子许天达出生。 |
1972年
|
第2个孩子,长女许菁仪出生。 |
1973年
|
第3个孩子,次女许雯仪出生。 |
1973年
|
至1977息影在家,帮助丈夫做生意。 |
1978年
|
第3个孩子,幼女许明仪出生。 |
1979年
|
整理研究部就剧本,准备复出。 |
1980至1986年 |
应泰国“泰中潮剧团”之邀请,在泰国合作演出。 |
1987年
|
率领“新天彩潮剧团”赴新加坡演出。 |
1988年
|
由“八和娱乐机构”主办,在曼谷举行慈善义演。 |
1989年
|
在香港整理剧目。 |
1990年
|
率领“港泰潮剧团”,赴新加坡演出。 |
1991年
|
成立“香港楚蕙潮剧团”,赴新加坡演出。 |
1992年
|
联合国内剧团,整理剧本,排练节目以及联络演出工作。 |
1993年
|
与“中国揭阳潮剧团”联合赴新加坡演出。 |
1993年
|
前往广东普宁,和普宁潮剧团签下合作合约并筹备演出事宜。 |
1995年
|
与“中国普宁潮剧团”联合,赴新加坡演出,率“楚蕙剧团”赴美国演出。 |
1996年
|
与“福建诏安潮剧团”联合,赴泰国演出。 |
1997年
|
与“福建诏安潮剧团”联合,赴新加坡演出。 |
1998年
|
在国内整理剧本,排练节目。 |
1999年
|
应汕头市人民政府及潮剧节筹委会邀请,参加十月“99国际潮剧节”,与广东潮剧院二团郑健英合作演出折子戏《薛平贵回窑》。 |
2000年
|
与“中国诏安潮剧团”联合,赴新加坡演出。 |